
7月8日,重庆人文科技学院“急救‘护’乡 星火守安康”实践团在武隆区仙女山森林公园开展急救知识科普活动,重点针对心肺复苏技能进行现场教学,吸引数百名游客及景区工作人员参与。
聚焦高流量景区,精准覆盖急救需求
仙女山森林公园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,夏季日均客流量超万人次。实践团结合景区人流量大、游客构成多元、意外风险较高的特点,将活动选址于游客集散中心及步道交汇处,通过“定点教学+流动宣传”模式扩大覆盖面。活动现场设置心肺复苏模拟操作区、急救知识展板区及手册发放点,同步开展实操训练与理论讲解。
(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心肺复苏讲解 韩延洋 摄)
展开剩余66%专业化教学,强化实操能力
实践团成员多数为护理学专业学生,具备扎实的急救理论基础与实操经验。活动中,团队采用“分步演示-学员实践-纠错指导”三阶段教学法,重点讲解心肺复苏的按压位置、深度(5-6厘米)、频率(每分钟100-120次)及人工呼吸要点。现场配备半身模拟人,确保每位参与者获得充足练习机会。据统计,活动期间累计指导游客完成心肺复苏实操超200人次,正确操作率达85%以上。
(图为游客进行心肺复苏练习 韩延洋 摄)
“流动课堂”进山林:知识随风景传递
除定点教学外,实践团还组成“流动宣传队”,手持急救手册穿梭在游客中间。“阿姨,这是心肺复苏操作图,关键时候能救命!”“小朋友,吃棒棒糖要坐好,跑动时容易卡住哦!”实践团们用方言与游客拉近距离。
(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流动宣讲 韩延洋 摄)
夕阳西下,模拟人已被数百双手按压过,实践团成员的衣衫被汗水浸透,但笑声始终未断。“下次来教我们用AED吧!”“能不能在景区装个急救知识二维码?”游客们的提议让实践团成员们倍感温暖。“急救知识就像山间的溪流,只有流动才能滋养生命。”团队负责人望着远处的山峦说,“我们会把今天的经验带到更多景区,让‘星火’从仙女山燃向巴渝大地。”
通讯员:石雅、刘玉琦、杨志鹏
发布于:重庆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